2005年12月30日

【漫步哈瓦那】哈瓦那也有中國城Barrio Chino




真是一大驚奇!不同於其他熱門觀光城市,哈瓦那是一個很難見到亞洲人的地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真是一塊淨土啊),我在這裡待上超過半個月,除了搭飛機時有看到來參加商展的大陸商人之外,就只看過一小團韓國人而已,其他見到的東方臉孔,用一隻手就數得完了。也因此當我走在街上時,很容易吸引路人好奇的眼光,無論到哪裡都會有人問我「
Where are you from?」。所以當我離開雪茄工廠繼續往前走,突然看到一個大大的牌樓,上頭斗大的三個中國字寫著「華人街」,內心的衝擊真是無比強大!

華人真的是無所不在啊。
 

不過牌樓上另一排小字就有一點匪夷所思了。
BARRI HINO?西班牙文應該是叫做Barrio Chino(意為「中國區」),而且看那字母的間隔也不像是中間落了字,難不成當地人覺得把o放進C裡頭看起來就很像「區」這個字嗎?不解。

我倒是很喜歡路旁一個地圖告示板上寫的:「
隨心所欲」,比起其他什麼禮義廉恥那些道德訓詞,這個隨心所欲才是旅人最受用的字眼了,既然如此,我也決定follow my heart往裡走一探究竟。牆上的路牌變了,紅色的龍加上不知道是誰寫的中文街道名,顯然不是那群早期來到這裡的中國人做的。街道上,無論建築風格或是商店,其實也看不太出來有什麼中國味,連想要看到長得像亞洲臉孔的機會都很難,直到走到Calle Cuchillo(意為刀街)才終於看見中國餐廳,大紅色的裝潢果然很有「外國人眼中」的東方色彩。

紀錄上大約於
1847年,206位從廣東來的中國工人被西班牙移民帶到古巴,從事蔗田的粗活,就像我們現在僱用的外籍勞工一樣。因為這些工人吃苦耐勞,便宜又好用,所以引進更多來自香港、澳門及台灣的華工,來取代常常會偷懶的非洲工人。而在合約到期之後,不少華人選擇繼續留在古巴定居下來,成了最早的移民。現在只剩下一條街的中國城,在當初版圖可是一大片區域,而且還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中國城呢!尤其到了19世紀末更是極盛時期,第二波華人移民潮出現,許多從美國為了避開種族歧視的美籍華人,以及為了逃離中國政治動亂而遷移到古巴的中國人,大部分就集中在哈瓦那中心地區,當時的古巴華僑一度甚至超過15萬人以上。在古巴對抗西班牙的解放戰爭(1868-1898年)時,不少華人也協助古巴人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所以現在你在哈瓦那還會看到在桑哈大街(Calle Zanja)有面長牆,上面畫著華人的故事,而且寫著:

No Hubo Un Chino Cubano Desertor.
(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 
No Hubo Un Chino Cubano Traidor. (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叛徒) 

由此可見古巴華人在社會上的
reputation(名聲)是相當不錯的。 

只是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華人女性嚴重不足」,所以如果想要落地生根繁衍後代,許多華人就娶了當地非裔女性當老婆,也因此現在看到的第二代、第三代,很多都是混血兒,有些第二代的又跟西班牙後裔通婚,所以若是看到東方臉孔卻有西班牙姓氏,在這裡一點也不稀奇。

一直到卡斯楚革命後,部份華人又遷回去美國了,於是老的逐漸凋零,年輕的又跟其他種族通婚,漸漸地,真正的華人越來越少,範圍越來越小,即使是現在走進所謂的中國餐廳,很多老闆自己都不會講華語,而且口味也變得當地化,看看那個拿生菜跟炸大蕉當配菜的炒飯,就知道那不過是提供大家一個「比較具有異國風格」的用餐環境而已。

這幾年由於對岸與古巴的良好關係,慢慢又有一些中國人前往古巴做生意開餐廳。有次看完芭蕾舞後到中國城想吃些消夜,餐廳老闆講得一口京片子,非常熱絡地招呼客人,看到我也能講華語,更是高興,要我一定要試試真正的中國菜,他從上海請了個廚師,保證跟其他「改良式」的中國菜不同,於是我點了醉雞、水餃跟滷牛肉,再叫了壺香片,醉雞跟滷牛肉的確是有入味,水餃
OK,茶似乎舊了些,稱不上極佳,但也算是一解思鄉之愁(雖然真他x的好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