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你回來了。


你回來這個城市了。

一整頓好,立刻就約了我出來,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急著告訴我這些與那些,屬於這個城市的回憶,然後嘆了口氣,說這城市變了。

是的,那曾是我們一起共同創造的美好,卻不是你回來的理由。這裡有你新的生活,有新的家,或許也會有新的家庭。你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比過去還好,只能在過去中尋求熟悉的感覺。

每次我回到當年念大學時旁邊的夜市時,也有這樣的不安全感。於是放下酒杯,看著你的雙眼,對你說,It's time to move on.

其實,這是說給自己的。

因為即使未來沒有比較好,我們也無法一直活在過去。

是該放手往前走的時刻了,親愛的。



2014年11月27日

記得說聲I love you.


你留了訊息,告訴我們母親病重,醫生說來日不多,所以得急忙回家鄉去,可能要好一陣子才會回來。

我懂。

我懂那種我們必須看著自己一天一天逐漸失去親人的無力與哀傷。

然而每個生命總有走向盡頭的時候,就連星球亦然,沒有例外。我們每天每天,其實都在走向告別說再見的路上,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受到我們的愛,沒有保留,沒有遺憾。

所以請別忘了,告訴她你有多愛她。



2014年9月23日

第一次潛水


總算,這次來長灘島終於獻出我生平第一次潛水了。

這幾年,從攀岩、sky walk、室內跳傘、潛水,我總是想嘗試從沒做的事,我發現共同處就是,最困難的部分,永遠是邁出第一步的時候。

新加坡的iFly是比較安全(但不代表難度低)的室內跳傘活動。

當我們必須用跟平常不一樣的方式呼吸,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用不一樣的姿勢做事,那一種不安全感與陌生感造成的肌肉緊張,讓我們無法控制身體做出我們期望做到的事,而這樣的挫折感又影響到我們的腦子,變得更害怕退縮,嚴重的恐懼感就像被突然大浪捲入海中,搞不清楚上下左右,嗆入的海水讓人連呼吸都覺得可怕。

說實在的,我每次上台前也都有同樣的感覺,覺得自己快要死了,本能性地想逃離這個讓我無法呼吸的地方。

當然不行。我害怕人群,我害怕陌生人,但是我必須面對。我總有要上台演講的時候,總有要面對討厭的鏡頭的機會。

所以我只能選擇克服。

那個粉紅色衣服的就是我。


我還怕很多事情。我怕高,我怕水,我怕快,所以我想,這就是我克服恐懼的練習。當我第一次攀岩爬到四層樓高時,往下一看,腦子一片昏眩,大喊「放我下來!」,可是等我回到地面上時,我告訴自己不可以放棄,就算第二天手腳都會酸到攤一整天動彈不得,也要試著爬完一次。所以,我做到了!我用難度中度的方式爬到六層樓高的頂端。

Skywalk難度不高,但是對於高度的恐懼則是攀岩的好幾十倍。我的身上只有兩根繩子,然後就要走在192公尺高的鐵板上,沒有任何扶手可以抓,一開始我只敢用超娘的小碎步前進,但是教練當然不會這麼輕易放過我,所以他要我走到邊緣,只用腳尖著地,身子跟腳跟都要懸空。我問教練「我一定要這樣做嗎?」教練笑著說,放心吧。

放心個頭啦,我腿抖到比921地震還晃了。

後來教練教我把攀岩降落時,重心放在臀部,放心地坐在繩套上的那一套,同樣用在Skywalk上,才終於完成教練指定的動作,而且還拍照紀念。


這次潛水也是,跳船前我又習慣性講了每次我都會講的一句話:「Do I have to do this?」

這是逃避。沒有人強迫我一定要潛水,我當然可以放棄。

但我將一輩子都帶著這個恐懼活著,而且,隨著年紀越大,我會恐懼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它們會像繩子般綁住我,一點一點地限制了我能看到的世界。

於是我身子往後一仰,撲通掉入海裡。

我害怕地尋找任何能抓住的東西:繩索、木板、教練的手,明明嘴裡咬著呼吸器,但說什麼都不願放棄在空氣中呼吸的機會。

突然覺得上台前的恐懼都沒這麼可怕了。我腳踩不到任何東西,身上綁了鉛塊,一陣陣的浪不時會淹沒我,而且旁邊有人一直想把我壓入海底...

第一步,真的需要很大勇氣。但說穿了,其實也不過就是放手而已。放開我們緊抓著的,無論那是什麼。不安全感也行,熟悉感也罷,害怕、恐懼、退縮、whatever,反正,牙一咬(喔本來就咬著了),心一橫,放手就是了。


接下來就是跟Discovery頻道一樣的畫面了。Finding Nemo裡的魚,全游過來好奇跟妳四目相望,裡面妳只叫得出小丑魚來,其他的生物讓妳訝異自己字彙的貧乏。

我們一直游到開始覺得口乾舌燥才上船。結果船才是最痛苦的部分,因為浪大,坐在船上,浪頭依然可蓋過我的肩頭。更別提晃動得厲害了。

好了,我終於也看過海底世界了。下次,去跳飛機吧。

2014年9月3日

陌生的熟悉感。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倫敦。

不知道希斯洛機場有多大,也不知道機場到市區該怎麼坐車,我從熟悉的巴黎北站搭上火車,寫了一篇稿子的時間,火車就抵達了倫敦市區裡的King’s Cross車站。




 來接我的英國朋友已經幫我買好Oyster Card,立馬又辦了3G上網電話卡,接著我們馬上就搭著知名的Underground開始了我的短暫倫敦生活。

在這裡,因為幾乎許多主要街角及地鐵都有地圖,而且貼心地指出你站的位置是在道路的哪一邊,根本不需要拿著紙張地圖駐足街頭,把地圖轉來轉去東張西望,一臉迷惑的模樣,所以很不費力地就能融入人群,穿梭在主要道路之中。

Baker Street Station. 因為福爾摩斯而聲名大噪。

 我們在台灣,跟外地來的朋友約,如果是對方從沒去過的地方,肯定是會給對方完整的地址,順便附上交通路線說明:「搭捷運xx線到oo站,1號出口後直走第二個紅綠燈右轉,左手邊第一條巷子進去就可以看到」在巴黎,朋友要不直接來飯店大廳接人,然後帶你一起前往,要不就是約地鐵站出口,然後一起走。

而倫敦的朋友都是這樣說的:「那我們就約在oo酒吧囉。」完全覺得我應該已經把全倫敦的酒吧位置都背得滾瓜爛熟的樣子。

The Harp酒吧,牆面上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啤酒墊。

 也還好有這些倫敦人的「訓練」,不出幾天時間,我已經可以自己找到熊街的酒吧,點好啤酒等朋友下班;可以一走出Belsize Park地鐵站,就告訴人家醫院怎麼走(天啊我也是人生第一次到這一站啊);可以帶著在倫敦念書的朋友去Soho區的越南餐廳吃好好吃的河粉

Belsize Park附近都是看起來就很貴的住宅區。許多名人也都住在這一帶。

 我坐在劇院的第一排,跟著倫敦藝文界人士們一起看著莎翁舞台劇;跟不知道來倫敦多少次的JennyCanary Wharf附近的酒吧喝酒時,旁邊的男士們還以為我在附近工作;我還可以大剌剌走進國會裡,坐在下議院的二樓旁聽席,看著財政大臣Osbourn接受反對黨的質詢,討論攸關民生的議題。Harrods百貨公司幫我辦了會員卡,消費可累積點數(媽啊我人生第一張百貨公司卡居然是這裡)Jo Malone更是三不五時寄email 邀請我參加免費護手療程、新品發表會
英國國會。

整個城市,沒有人把我當客人看待。只要待在倫敦生活一天,你就是倫敦的一份子。

這樣陌生的熟悉感,是許多大都市所沒有的。
攝政街,許多購物商店都在這裡。

也因此,當我回到已經去了五、六次的巴黎,雖然我已經熟門熟路可以自在到處趴趴走,但在地鐵車廂裡,法式香水的味道讓我覺得格格不入;點菜時看著龍飛鳳舞的法文菜單,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當倫敦的Liberty百貨公司跟我說只要消費50(倫敦H&M跟我說只要在店裡消費30鎊就可)就可以填退稅單辦退稅,巴黎的175歐元門檻讓我搖了搖頭。

(看來,巴黎給我的,則是熟悉的陌生感了。)


2014年8月7日

【自助旅行教我的事】學會事前避險+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


自助旅行,要學的能力有很多,有兩個相當重要的,就是如何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避免災難的概念。

以颱風天造成班機延誤的情況來說,當我們臨時被告知因天氣狀況(或機械故障等其他情形亦同),原定時間的航班需要延後或取消,我們該如何處理?

是在旁邊馬上拿出相關飯店、交通的資料參考,開始聯絡並重新安排行程,並且開始查詢出發前保的旅遊不便險,需要那些文件資料,可以賠償金額有多少? 還是擠在機場櫃檯旁邊氣得拍桌子大罵,要航空公司負責,不然就是不耐煩地催促: 明明這裡沒有風雨啊,為什麼不快點飛? 或者馬上爆料媒體,然後在網路上抱怨哭訴消費者沒有得到尊重?

假如,聽說在國外常常遇到扒手偷錢包,你會因此取消該國行程,然後大喊好可怕不要去? 還是繼續帶著貴重物品,然後包包緊緊抱在胸前,巴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你很怕人家來搶你偷你? 或是把錢包證件分開收好,同時做好證件、信用卡金融卡掛失資料備份、並了解western union的匯款手續,讓你最信得過的朋友隨時可以及時匯款協助?

遇到意外很難過,不過,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還可以怎麼做,讓這些傷心的事發生機會越來越小?

掃興事小,錢沒了還可以再賺,不過安全,永遠是出去與回家唯一優先考量才是。畢竟,寧可一天沒玩到,不要一輩子玩不到;寧可虧了錢,也不要有錢沒命花。是吧?

大家出入平安。這是我真心的願望。

2014年6月18日

我的身分,是旅人。


結束19天的海上生活,讓我重新思考旅行的定義。

是不是只要離家就是旅行?那麼如果到了一個國家靠岸卻沒有登陸,或是登陸後也只有在景點的停車場裡耗上一整天,算不算去過?

這19天內,我們的船停靠了基隆、上海、釜山、濟州、麗水、長崎、福岡。我的護照上蓋滿了入境、出境、入境、出境章,連海關官員都看不下去,對我說:「小姐妳兩個鐘頭前才從基隆港入境,現在妳要從桃園機場飛走了?」

我聳肩,回說:「是啊,而且是為了到上海再搭同一艘船出海呢。」

當旅行內容只剩下身體無時不刻地從這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還算不算旅行?如果算,那我又從這樣的旅行中得到了什麼??

==

每天船上的房務員會將毛巾折成不同的動物形狀。

昨晚吃飯時跟交往多年的好友聊到這19天海上郵輪工作的「際遇」,他的回答正好跟我心裡的答案不謀而合:

「妳有多幸運!光看台灣就好,有多少人能跟妳一樣,可以在亞洲最大的郵輪上連續工作19天,應付這麼多狀況的客人?然後又能若無其事地回到原來的生活,繼續扮演其他的角色,不必陷入經年累月無止盡地重覆輪迴中?」

果然不虧是知己,知道我為什麼有自虐傾向還樂此不疲(哈哈)。

因為對我而言,旅人就像是演員,是個身分。每一趟旅行,就像是一齣齣要接演的戲劇一樣,你會被放在一個不一樣的時空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過著不同的人生。為了這個角色,你可能必須要學會騎馬射箭、可能得忍受三天不能洗澡的骯髒、可能要學習另一個語言、可能得放下身段服侍別人、也可能享受著奢華揮霍的生活...



而且你知道,即使再苦再累,旅行總會結束,就像戲終究會落幕,你終究會回到現實生活,而那竟讓你產生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同時感謝上天你得以體會人生卻不必深陷無法自拔,並開始期待下一齣戲會給你甚麼新的挑戰。

我沒有亮麗的外表,或是精湛的演技,沒辦法跟我的偶像們一樣成為出色的演員。但是對於我自己的人生,我依然可以選擇用另一種方式讓它更加豐富與精彩。

那種方式,叫做旅行。


2014年5月16日

時,空。

照片為個人提供, 未經同意請勿使用轉載

朋友看到我去倫敦拍的照片笑了出來,然後秀給我這張照片。這是他2011年的時候拍的。

這就是一個城市應該要有代表性地標存在的必要。當我在愛菲爾鐵塔前,我會想到20年前,我娘站在同一個地方,拍到戈巴契夫那帶有胎記的光頭。而因為這只倫敦大笨鐘(說來好笑,整趟旅行我跑遍了倫敦不少地方,心裡唯一掛念一定要去的就只有這個大笨鐘而已),我們居然不約而同地,在不同的時間背景,站在這世界同一個角落,用同一個角度拍了同樣的照片,還調了同樣色調(可惜沒有人幫我拍照只能拍空景)。

當你一個人大老遠地飛到世界的某一處,突然發現在另一個時間,你認識的某個人就在同一個地點,曾經也在那兒做一模一樣的事情,這樣的默契,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

(我在Tom Hiddleston家附近喝咖啡的時候,這種感受特別強烈<--這位姊姊妳病得不輕喔

我跟朋友認識近10年才見到面,不過,因為旅行,讓我們得以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做著同樣的事,寫著不同的故事,然後等到見面時,還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故事。

這正是旅行有意思的地方呵。




ps, 但是看完照片,我還是忍不住對朋友說:
嗶嗶~~~(吹哨) 犯規啦! 他喵的你這可惡的傢伙,為什麼去倫敦玩還要穿西裝超假掰!!!!!(怒指)

2014年3月22日

這份工作,值得你拿甚麼來換?


每年到新加坡,必定會去雞飯攤找老闆聊聊。

當年,老闆還是單身漢,我們會聊到講到他以前到百慕達當打工仔的事,後來他結婚生子,老大都上小學了,我們的話題也從六七年前投資新加坡房產,到開放賭場、中國人進來新加坡的影響,到最近台灣年輕人來新加坡打工。這十幾年來,我們看著新加坡的變化,雖然也有諸多小市民的不滿,但總觀來說,大家日子過得還算不差。倒是講到台灣,我嘆了口氣,總有些恨鐵不成鋼的遺憾。

拜不斷建設所賜,分店的生意因為附近多了地鐵站與學校而越來越好,下午兩三點了依然有人群排隊買飯,老闆忙進忙出,很難真的坐下來好好聊聊,好不容易一個空檔,他告訴我住在雞飯攤附近的台灣女孩故事。

這些台灣年輕女孩來到新加坡,以Dancer的名義來打工,事實上是在這裡的舞廳跳舞。新加坡的舞廳有點類似台灣以前的紅包場,只是台上的歌手換成舞者,而紅包換成了花圈。顧客如果喜歡台上舞者的表演,就可以去櫃檯買花圈串,送給喜歡的Dancer。當然,買花圈的錢,店家會跟Dancer拆帳,這就是Dancer們小費的主要來源,有些女孩們一個晚上就可以賺到好幾百塊坡幣(1 SGD = 24 TWD),薪水相當誘人。

但是要讓客人送花圈,可不是單純努力跳跳舞就好,上台前、下台後,總免不了要跟客人打打招呼搏感情,聊天喝酒被吃豆腐根本就是基本配備,當然,許多客人來到舞廳,也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於是這些台灣女孩有的每天喝到爛醉亂吐,有的則是跟當地的小混混在一起,一來有人可以保護,二來打著居留權的主意,她們在新加坡,過著每天早上回家,睡到下午三四點,出去約會完晚上上班的生活。可惜,這樣的生活也不會太久,過了幾個月,這些年輕臉孔又換了一批。

剛好此時,隔壁大樓走出一個女孩子,無論打扮跟長相,都不是道地新加坡臉孔,老闆看了一眼,就說"那個就是我說的台灣打工女生之一,她每天都差不多這時候起床出門找她的男友",然後嘆了口氣,他說,新加坡對於外國人結婚入籍的規定非常嚴格,如果不是本身條件非常好(經濟能力/專業/對新加坡貢獻度等),想要隨便找個男人在一起,拿到身分根本就難上加難。
我也嘆了口氣,提到台灣年輕人只有22k的薪資倒退問題,任何一個賺錢容易的機會,對年輕人來說很難不受誘惑,更何況,等她們回到台灣,掛著"新加坡打工度假"回來的頭銜,誰會知道她們曾經過的是什麼生活? 或許她們自有盤算,如果有心,真的在這裡存了一筆錢,回去開個小店創了業,說不定還成了其他人羨慕的對象。

我對職業沒有成見,老闆自己也有在異鄉當外勞的過去,所以我們是真心希望這些女孩,知道自己為了甚麼離鄉背井來打工,知道為了甚麼要拿青春健康來換取金錢,如果值得的話。

因為,這也是我當初決定離開辦公室全職工作後,面對每一個工作/賺錢機會時,我會問我自己的標準:

這份工作,值得你拿甚麼來換? 



2014年2月25日

好奇心,是旅行的標準配備。


去旅行社送件辦台胞證完,回到停摩托車處,正準備要啟動我的小車車,幾個陸客上前詢問:

"請問一下,妳們這兒車子都不用上大鎖的唷?"
"沒特別需要吧。"

突然一整團的客人全圍了上來,我停的這排機車突然變成了觀光景點,大家七嘴八舌地開始研究台灣的機車真的可以不用上鎖。

"你看看,這人買的袋子還大剌剌地掛在車上呢。"
"台灣治安真是不錯。"

於是我花了10分鐘站在我那座椅打開的小咖旁,回答這群上海來的陸客發問的各種問題。

我想到之前我們在花蓮北回歸線旁邊的稻田,不過就是蹲在旁邊看粉紅色的福壽螺卵,也引來好幾個陸客好奇,也是開始七嘴八舌地問了不少問題。

有趣的是,越是會東問西問的客人,對這趟旅行的滿意度就越高。

==



我想知道,大部分的台灣人出國去玩(尤其是跟團),會不會主動問當地人問題? 即使是個非常雞毛蒜皮的小事? 即使是我們語言文化都已經很熟悉的國家?

好奇,應該是旅行的標準配備才是。

我們離開一成不變的生活圈,正是因為我們想要探索不一樣的世界、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瞭解不同的文化。而好奇,才會提高我們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近而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問題: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 為什麼他們不那樣做?

當然,答案問當地人最清楚。即使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覺得那是理所當然,而無法具體地回答,但是透過這樣的發問,也讓他們了解到,所謂的理所當然,在別人眼中原來是如此稀奇珍貴的。

而發問的我們,也很有可能因為問問題,獲得大廚作菜的秘訣;學到挑水果的技巧;了解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找到秘密私房景點;甚至一些不知道有沒有用但很有趣的冷知識...

也說不定,你會找到新的生意契機?



==

我們太習慣被動式地接受資訊,卻忘了好奇地主動思考。於是我們才會對生活感到無趣,對環境無感,才會渴望旅行可以帶來刺激。

既然如此,下次旅行時,請你啟動你的好奇心,從問問題開始,每天都試著問當地人一個問題。你會發現,無論你去的地方是哪裡,那都會變成你最好玩的一次旅行。然後,也請你別忘了將這份好奇心帶回來,同樣在生活中試著主動問問題,主動關心曾經跟你接觸過的陌生人,主動提出有趣的看法,你也會發現,每天的生活心情也都像在旅行了。

2014年2月14日

謝謝你,我很好。



身邊女性朋友都在迷的英國男演員,妳總是無法直視他太久。他那低沉富有磁性的聲音,以及他突出的五官輪廓,妳當然知道自己欣賞這樣外型的男人,但是卻也因為這樣的眼神與臉孔,不斷勾起妳大腦深處,那段不再跟人提起的回憶。

那是妳唯一一次,如此地義無反顧,放棄了工作、家人與朋友,離開了妳的舒適圈,搬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一切從零開始的強烈不安全感,幾乎要吞噬妳將妳淹沒,而妳生活中唯一的浮木,就是那個說好要照顧妳一切的男人。

一直以來,妳的朋友總說妳是能幹的,但是在這個城市裡,妳什麼也沒有。妳沒有朋友可以出去吃飯,妳沒有工作可以獲得收入,妳連去個郵局都找不到路,而超市裡,沒有賣妳習慣買的日用品,甚至找不到一個像樣的電鍋可以煮飯…妳從來沒有這麼無助過,妳從來沒有這麼需要另一個人才能生活,所以妳慌了。而他,他給了妳他的一切,但那是他的生活,他的舒適圈,是妳要學習適應而不是他來改變,就像是,他已經築好了城堡,擺好了家具,只差最後放進一個人看著而已。

但妳的血液裡,有著天生流浪的DNA,有著不願意當配角的倔強。

他沒有錯,妳也是對的。只是妳們尋找的畢竟不是同一個未來,所以當妳自以為堅強地開始拒絕他的照顧,以為在異鄉學會獨立的那一刻,妳知道,那是妳該拿起行李離開的時候了。

說再見時,他滿頭白髮的母親緊緊地擁著妳,問妳什麼時候回來,「很快。」

妳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了。妳知道妳在說謊。他也知道。



==

那位迷人的演員照片突然出現在臉書上,側面的角度與眼角的皺紋讓妳不禁想起當初坐在副駕看著他開車的模樣。於是妳點了那個很多年前被妳擱置著,他送出的交友邀請,然後瀏覽著他的檔案與照片。相簿裡盡是他與女兒的甜蜜親子生活照:女兒第一次游泳、第一次去B城、第一次唱歌、第一次上學…女孩兒就像個小公主般被打扮美美地,大大圓圓的雙眼讓人好生憐愛。

那個城堡還在,妳依然熟悉裡面每個角落,女主人顯然沒有企圖改變什麼。

妳的嘴角淺淺地往上揚。因為妳知道他找到補足那個空缺的人,在他的王國裡過著他追求的幸福生活。



==

然後你看到臉書幫自己製作的回顧影片。

這些年,妳果然繼續不停地流浪:在世界各地流浪、在各個工作領域裡流浪、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男人間流浪。

每個流浪都是一篇短篇故事。有些故事甚至已經超出當年的妳所能想像,所以現在的妳,從來就不為自己設限,因為妳自己也很好奇,到底還有多少意外的故事還沒遇到?

妳像是心中放下一顆大石般,放鬆地將身子往椅背上一靠。妳慶幸這些年來妳很努力,所以妳的生活依然精彩,妳更慶幸當年他用冰冷的眼光,沒有留住你,不然現在的妳不會遇到這麼多有趣的人事物,不會懂得督促自己面對恐懼克服困難,學會不再像以前一樣只知道逃避。

妳知道妳一個人,妳沒有城堡,但是妳過得很好。

妳深深地吐了一口氣,對著電腦螢幕裡他的照片,輕輕說了一句:「謝謝你,我很好。


2014年1月31日

[聽音樂/看戲劇] 聽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到倫敦看小湯湯演的Coriolanus。

先來聽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9JpIqeJMVk

這是我學生時期(小學?中學?)管弦樂團練過的曲子之一,當然,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科里奧蘭是何方神聖。

科里奧蘭其實就是莎士比亞筆下的Coriolanus。
(圖片來源: Donmar Warehouse)
Coriolanus是個戰場上驍勇的戰士,因為帶領部隊擊潰弗西族 (Volscians) 的入侵,贏得羅馬共議院的擁戴支持踏入政治圈內。然而一個善於打仗的軍人,不見得是個圓滑的政治家,他強硬的個性樹立太多政敵,因此被羅馬當局判決永久驅逐出境。於是科里奧蘭一氣之下,轉而回頭聯合弗西族,鼓動他們撕毀跟羅馬的停戰合約來攻打羅馬 (果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故事的轉折點,出現在科里奧蘭自己的親人,包括他的妻子與母親,哀求他懸崖勒馬,停止攻擊。於是科里奧蘭心一軟,鳴金收兵,結果弗西族人當然不肯放過他而慘死於刀下。

==

當年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柯里奧蘭》,貝多芬甚感興趣(老貝似乎對這種帶有悲劇性格的角色特別喜愛),決定為它寫一首序曲。他以c小調主­題表現柯里奧蘭的侵略羅馬決心,並以降E大調主題象徵其母對兒子息戰的懇求。

Wilhelm Furtwängler
所以我選了福特萬格勒在二戰時所錄製的這個版本。一開頭的樂團聲線厚度夠紮實(但是他的指揮手勢顯然讓柏林愛樂也難得放炮),接下來小聲的旋律,較為緩慢的速度反而更有戰爭帶來的低迷與緊張。然後進入降E大調主題時他也刻意壓抑了木管的音色不致過亮,得以馬上再回到緊張的氣氛。不少樂團與指揮在這個大調主題時都會容易犯了"過度開心"的錯誤,畢竟這應該是個溫情攻勢的情節,同時也導致後面悲劇的發生,像我個人就覺得伯恩斯坦在這段處理上就有一點變成像好萊塢電影配樂的感覺。

福特萬格勒向來以"每一句都有彈性速度"出名,在這首裡我倒覺得相當適合用這樣的方式處理,隨著音樂的線條與音量變化漸快漸慢改變速度,變得更有戲劇張力,也把Coriolanus的角色刻劃得更深刻。

我總認為,經歷越多不同悲歡離合的人生,看過越多強弱善惡不同人性,才能在藝術創作/表現中發揮出深度來。而莎翁、貝多芬、福特萬格勒,這樣的組合,還需要多說甚麼呢?

==

然後我去了倫敦的Donmar Warehouse看了舞台劇《Coriolanus》。

這個版本是由該劇院藝術總監Josie Rourke所執導,《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製作人及演員Mark Gatiss、以演出Marvel系列電影裡反派角色Loki聞名全球的演員Tom Hiddleston等所主演,因此一票難求,開賣幾小時內全部秒殺賣光(檔期長達兩個月),唯一還得以親臨觀賞的機會,除了現場在售票口餐風露宿排隊買站票外,就是每週一推出極少量的Barclays贊助前排票。

而我拿出了當年搶0元機票的看家本領,竟然真的給我殺進購票系統,搶到Barclays的贊助票,坐在第一排只要10鎊!
真的! 坐第一排只要10鎊!  (攝影/ 馬機)
Donmar Warehouse臨近柯芬園,最早這一帶是儲存香蕉等水果的倉庫,現在這些倉庫則改裝成為購物商場及劇場。劇場規模不大,觀眾座位樓上樓下加起來不過約250個位子,但是這樣的三面座位設計,可以大幅縮短觀眾與舞台的距離,欣賞的視角也更接近演員的角度,因此當我坐在第一排欣賞時,戰爭場面的火花,我們跟著閃躲;男主角被鄉民丟番茄時,我們也被番茄汁噴到;甚至演員在激烈武打後的汗味,我們都能清楚聞到...(給湯粉們:對,我聞到小湯湯的汗味了!)因此在這超過兩個半小時內,我們真正的隨著演員們一同經歷了喜怒哀樂,一起體驗了人性,甚至還共同面對了死亡。(比看4DX還真實!)

(圖片來源: Donmar Warehouse)

主角Coriolanus是個真性情軍人性格的戰士,因此當面對敵人攻擊時,他的憤怒可以轉化成勇氣,殺得敵人只能節節敗退,而受到英雄式的愛戴。然而當社會回到太平盛世,將他放到政壇時,他那坦然不做作不懂圓滑的個性,卻成了致命傷,在爭權奪利的政壇上被人排擠,而愚笨好操縱的鄉民也聽信政客巧言,轉為憎恨Coriolanus。不禁令人感慨,將人放錯位置,英雄也會變成狗熊,而政客的嘴臉與鄉民的無知,自古以來原來都沒變過(人類到底有沒有進步啊)。

另一個亮點則是母子關係。最了解他軍人情操的莫過於他的母親,當媳婦為了生命安危而擔心時,這個婆婆自信滿滿地說她的兒子就該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並且為此引以為傲,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擊潰他孤傲的城牆防線,也是他最尊敬的母親,最後Coriolanus聯合敵人回攻打這個背叛他的國家時,他的母親聲淚俱下,帶著一家老小,喊到沙啞的聲音跪求兒子回心轉意,原本一直背對著的Coriolanus此時轉過身來,卻早已淚流滿面,再怎麼鐵石心腸的硬漢也終究不敵親情攻勢而軟下心來(看吧政客算盤打得多好,專攻人家弱點連一兵一卒都不用打,最後讓敵人直接下手,解決得乾淨俐落)。

於此,看到小湯湯哭了,我眼淚也在眼眶裡打轉了,怎料下一段與弗西族的爭執沒幾句,英雄就被人倒吊,一刀刺死,鮮血噴滿了舞台,當然還有主角全身...我看得下巴都掉下來了...

這是多麼強烈的戲劇!

難怪貝多芬會被這樣的角色所吸引(暴烈的性格相似?),再回頭聽科里奧蘭序曲,最後的漸弱結束,正是英雄的殞落啊...


==
幕後花絮:

我的偶像就離我這麼近!

演完,大家都在門口等待演員簽名拍照並給予鼓勵喝采,但保安人員說小湯湯不會出來簽名,於是有些人就準備離開了,但我記得好像還有個後門,於是跟朋友兩個決定去後面的stage door試試運氣,巷子很小,我們站在後門的對面,盡量不影響人員進出。發現保安人員又跑來後門了,再次嚴厲地跟我們說他今天有朋友造訪,所以不會簽名,但就講完沒多久,小湯湯就出現了!

幾個顯然是老手的粉絲呼喚著他的名字,他跟其他人說了幾句話後就揮手跟我們打招呼了,然後...就往我們這方向走來! 天啊我心臟都少跳好幾下了! 他親切地問我們看完感想如何,然後跟我們說很抱歉他今天有朋友來,所以他們要去附近喝杯酒聊聊天,然後就跟我們揮手告別,往巷子另一頭走去了。

怎麼有這麼可愛的偶像! 還跟粉絲交代行蹤的啦! 哈哈哈~

2014年1月6日

好久不見。

去年底在回顧過去一年的大事時,有個字一直在啟發著我:

初衷。

從江振誠、湯姆希德斯頓、還有好多我曾經見過、採訪過的人,我總是在他們的笑容裡,看到那份對初衷的堅持與努力。讓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當我待過超過120個城市之後,我能否還能對一個陌生目的地感到期待? 我的旅行,是不是還能像當初一樣,帶給我更多靈感與想法?

然後我看到了一篇人物專訪

在2013年博客來年度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中,九本是外國作家的翻譯作品,只有他,是唯一一位華文作家。

你很熟他的名字,肆一

但對我而言,他是那個當年我們一起在同一家出版社寫旅遊書的錦豐。我家還有五本他的早期作品(而且有簽名喔耶),剛剛又把他當初寫的巴黎拿出來,想起10年前我們這些年輕人(喂)開始寫書的心情,想起剛開始要面對群眾講座的緊張,想起當初旅行在國外,面對不同文化與生活的激動。

好久不見,錦豐。謝謝你提醒了我當初寫作與旅行的初衷。

圖片來源: 肆一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