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3日

【哈瓦那行不得也】美國大"舊"車

圖/文 馬機

這些五零年代生產,從美國運來的大轎車,現在卻諷刺地,儼然成了古巴名產般,與雪茄及當地音樂成了觀光客不能不嘗試的三大特色。尤其是自1998年電影 「樂士浮生錄」讓世人得以窺視哈瓦那神秘的面紗後,一輛輛在海岸公路Malecón行駛的老轎車,後頭襯著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物,成了哈瓦那街道最標準的刻板印象。1962年美國在對古巴採取嚴厲的經濟制裁禁運政策後,昔日的紙醉金迷一下子全褪了色,卡斯楚政府通令全國現有汽車一律不准離境,於是美國人走了,這些轎車卻這樣留了下來。




奇異的是,自此之後,古巴的時光好像進入一個流速極度緩慢的空間似的,明明已經又過了半個世紀,當時的汽車卻仍然勇猛地稱霸街頭,即使再也沒有任何進口零件可以替換,汽油貴到嚇死人,車子也已經不知道轉手了幾次,但比起那些配備齊全、樣式新穎的法國Peugeot 307,現在的年輕人還是覺得擁有一輛五零年代的轎車是很拉風的事情,一點也不會嫌棄。或許就是因為這些車代表著古巴也曾有的絕代風華,加上一般人民並沒有多餘的金錢可以購買先進科技產品,有著濃濃懷舊風格的美國大舊車才能不被淘汰而這麼保留了下來。「連我們美國本土要看到這種車都很難了!」一位來自美國的觀光客看著這些比他年紀還老的古董車,也不禁嘖嘖稱奇如此說著。

所以,我禁不住好奇,要求地陪先生一定要開他的大破車載我兜風,而他也很爽快地說週末可以載我去郊外參觀海明威的別墅。所以當我一坐進那台1953年的紅色Opel Olympia時,簡直就像坐進太空梭一樣左看右看,每個按鈕每個儀表都忍不住要問「這是什麼?」,好像從來沒坐過車子一樣。

為了省錢,車子使用柴油而非汽油,但是相對的排氣管就會冒出很多黑黑的煙,很沒有環保概念;車窗的框有一點鬆動,所以關門時如果太用力,窗框會變形;後頭原來放行李的地方則放了兩個大木頭音箱。古巴人喜歡開車時把音樂開得很大聲,放的也多是節奏感強烈的流行音樂。那個時候很流行一首曲子,用中國嗩吶吹出簡單的旋律,佐以古巴經典的節拍,再經過電子合成,風格相當獨特,無論哪裡都會聽到,大概跟我們這裡到處都聽得到周杰倫或是蔡依林的歌差不多。地陪先生說,整部車最先進的部份就是他的音響了,所以下車時還要把面板拆下來以免被偷。我看了看那個有著炫目彩色燈光閃爍的音響面板,倒覺得跟周圍有些格格不入,結果此時我才發現,啊~~

這部車子沒‧有‧冷‧氣!

地陪先生笑了笑,指了指上方的小電風扇說:「它就是我們的air conditioner啦。」

這下真是大開眼界了。




車子行至郊區,我看路上人煙稀少,便大膽要求借我開一小段路,地陪先生果然是個豪邁的年輕人,竟然也很勇敢地答應了。操作上和一般手排車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只有三檔可用,而且因為年代久遠,離合器與油門之間敏銳度不那麼好,所以如果換檔沒換好就很容易熄火。幸好我還蠻爭氣地,只有第一次熄了火,後來就順利多了,只是聽到一堆喀啦喀啦的聲音還是不免心驚膽跳,害怕的程度和第一次學開車差不多,開沒多久就趕緊還給人家,實在很怕發生什麼萬一。

地陪先生說,因為沒有辦法取得原廠零件,也沒有什麼工廠能修,所以在古巴,有車的人幾乎都要身兼修車工,拿著之前蘇聯國產車的一些舊零件,說是修車,其實更像改車(現在大概只剩外殼還是當時原廠的東西了,裡頭早就變成聯合國,什麼國家廠牌的零件都有),因此小巷內,常常可以看到幾個男人圍在一台車子旁研究怎麼修車。

我終於搞清楚,為什麼古巴人開車時很愛一直按喇叭,過個十字路口轉個彎也要按,原來很有可能是因為有時車子性能不是那麼好,萬一有突發狀況會反應不及,所以不如多按幾次提醒別人閃遠一點,大家都安全些。

我們開著窗戶(其實是剛剛窗框歪了所以玻璃搖不上來),吹著微涼的風,車子以約50km時速前進著,看著路旁的檳榔樹頗有南國風味(他們不吃檳榔),才發現原來這才是最愜意的移動方式:溫度剛好,速度也剛好,偶爾空氣中飄著一絲油味,震耳欲聾的音樂充滿整個車廂內,彼此沒有太多的對話但心情卻是無比輕鬆,所謂的兜風,於此才真正是發揮盡致。

2 則留言:

  1. 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阿~!!!^^

    回覆刪除
  2. 所有去過的人都會告訴你, 趁卡斯楚還活著的時候, 一定要去一趟古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