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2013年5月My Plus雜誌)
朋友從德國回來,跟我抱怨當地人的不友善,就連到星巴克喝杯熱茶,喝完想要加些熱水,都遭到冷眼拒絕。我先是安慰她,說這是當地人的習慣,加熱水就要當作再買一杯的價格,不是免費的,所以別誤會人家對我們種族歧視了。
然後我告訴她,我們在歐洲念書時的生活方式。剛到比利時的寄宿家庭時,為了要證明我是個乖寶寶,不會把人家家裡弄髒弄亂,所以很認真地搶著做家事:每天都用大量熱水清洗碗盤、又用吸塵器到處吸地板、還弄了一大桶水擦窗、擦家具、擦地??寄宿家庭的媽媽看不下去,決定花一整個星期天來教我如何打掃房子。
有次我努力花了兩小時燉煮了一整鍋滷味,寄宿家庭也一整個大抓狂,先是說房間到處都瀰漫著中藥味,然後聽到煮這一鍋要花這麼久時間,更是睜大眼睛,一臉不可置信的模樣。當時我覺得自己好像剛來的外傭,做什麼都不合主人的意,心裡很洩氣。
透過她兒子的翻譯,我才知道,在歐洲,所有的能源都是非常珍貴且昂貴的。以比利時為例,家庭用電一度約合台幣7.7892元(台灣則是一度電2.7568元),瓦斯費每年平均要繳約新台幣54375元(台北市家庭一年平均約繳6000元左右),而水費更是不得了,荷語區雖然是比利時最便宜的,一度水也要3.3676歐元(約新台幣132元),台灣現在一度水最貴也才12元左右。看我每天這樣浪費能源,我想當時home媽的心裡應該在淌血吧。
原來在歐洲,晚上的燭光晚餐不是耍浪漫,是因為節省燈光;客廳的壁爐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開暖氣很耗電耗瓦斯;洗碗精是環保可食的,是因為這樣才能節省沖乾淨碗盤的水量。
說到這裡,我反問朋友:「德國這些費用更貴,煮壺熱水要耗水耗電,如果你是老闆,會不會認為應該使用者付費?」
現在有許多旅館會在房間裡張貼小公告,希望房客可以重複使用毛巾、床單及被套,節省為了清洗所浪費的水與清潔劑,然而大部分的旅人往往還是有「出國花錢就是要當大爺」的觀念,所以即使離開房間,冷(暖)氣還是開整天;浴缸放滿水拿來泡澡、洗衣服;民宿沒有天天換床單,就抱怨人家服務不周??不要忘了,我們無論旅行到再遠的地方,仍然使用這個地球的資源;如果我們在台灣,曾經為了環保、為了生態而努力,那麼當我們旅行的時候,能不能也多一些舉手之勞,為這個地球盡一點心力?
朋友嘆了口氣,說:「我突然覺得自己好慚愧,也覺得自己好幸福。」
我拍拍她的肩膀,笑著回她:「懂得珍惜,不正也是旅行給我們上的一課麼?」
可以聽你分享Home媽教如何打掃房子的那些事嗎
回覆刪除出走這件事真的事很重要
可以讓我們產生衝突矛盾疑問
然後顛覆我們的思維
就算只是在台灣交換到別人家住也是
因為比利時的水質是硬水, 所以在那裡打掃盡量不能用到水, 否則會留下白色水漬, 會更難清理, 所以他們有數十條抹布, 依照不同的用品來使用, 例如浴室每次使用完畢就要立刻將水龍頭與洗臉台等弄濕的地方全部擦乾, 廚房流理台也是. 至於地板要用吸塵器先吸過, 然後先用扭乾的抹布擦過後馬上再用乾的擦乾, 而且每個桌子椅子腳也有專用的抹布, 一定要抬起來擦乾淨, 椅子也不能用拖拉的, 會刮壞大理石地板, 每週也要將窗戶玻璃擦乾淨, 然後床單被套每個禮拜都要換洗.
刪除洗碗也很妙, 是先接好一盆水後, 倒入可食用的洗潔劑起泡後, 把碗盤放進去, 一個個刷洗完後直接拿起來用乾布擦乾, 而不是用清水再沖過, 這樣才能避免水龍頭一直開著浪費水. 洗完的髒水拿來沖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