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朋友想到印度深度旅遊,我一定會說:孟買停個兩天就好,因為比起其他這麼多值得一看的地點,孟買的景點實在很虛。80%景點都集中在方圓5公里內,而且絕大部份都是花半小時拍個照就可以解決掉的,就算不去,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Dhobi Ghat, Mumbai)
那麼,我又為什麼在這麼不好玩的地方,待了兩個月?
因為我來印度,是為了Do nothing。
我知道,印度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充滿了濃厚的異國情調。無論是修身養性的瑜伽(Yoga)、帶著神秘”色”彩的譚崔(Tantra)、複雜節奏的印度音樂與舞蹈,或是各種香料的咖哩、五彩繽紛的服裝飾品…似乎來到印度,就該讓自己的感官: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完完全全地去體驗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似乎就要這樣,才算不虛此行,才算值回票價。
然而,在走過超過20個國家之後,我其實並不那麼需要將自己的行程填得滿滿地,也不那麼期待文化衝擊還能帶來多少shock。我只是覺得,我需要找個地方do nothing。印度也好,新加坡也好,非洲也行,whatever from wherever。
==
反正只要不是台灣就好。因為台灣人看不慣別人「無所事事」。
(Juhu Beach, Mumbai)
我說我要去印度兩個月。每個人就問我要去做什麼,是不是為了寫新書找題材?還是學習新的語言/舞蹈?(鬼才會說我會跳舞哩)我只好說我去休息,結果大部份的人都聽成「修行」,腦子裡自動浮現苦行僧在菩提樹下打坐的畫面。
然後一直問我什麼時候回來。其實,我回不回來關他們屁事?這些人不會因為我不回來就活不下去,當然也不會因為我回來就每天找我約會。他們只是不爽看到自己為了不知道是什麼的something,在辦公室裡唉聲嘆氣時,別人在國外過得爽歪歪罷了。
See?
不然,要跟我一樣有什麼困難的?把工作辭了就可以當無業遊民啦。到了我這個年紀,如果是個還算有能力的人,只要少買一兩個名牌包、少去百貨公司血拼幾次,想要宅在家裡兩三個月,或是出國無所事事,應該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才對(除非你還在幫人負債)。
重點是,do something很簡單,你能不能真的do nothing?更甚於,能不能think nothing?
==
所以,我到底在孟買做了什麼?
每天早上,我準時8點半起床,用礦泉水盥洗後,自己弄點早餐,然後一邊看CNN帥哥主播報氣象,一邊玩FB,偶爾有email來,就寫一寫翻譯稿。
下午house keeping來打掃,我就叫司機載我出門逛超市、到處走走,或是在游泳池旁邊聽音樂曬太陽看書,晚上再跟朋友去各大餐廳吃好料,然後去健身房跑一跑,泡個三溫暖後乖乖入睡。
躺在泳池旁邊曬太陽時,我一點兒也不在乎皮膚會不會變黑(反正再怎麼黑,也黑不過印度人,哈哈);在五星級餐廳用餐時,我也不必計算今天到底吃進多少卡路里(反正每天免費健身房跟游泳池等著我用);我也從沒在乎存摺裡的數字還剩多少(反正稿費每個月還是會匯進去);從Santa Cruz坐車到Colaba(大概就是從天母到信義計劃區的距離)要花上兩小時我也不會心煩氣燥,這樣我剛好可以搖下車窗拍拍街景。
(Marine Drive, Mumbai)
我想到我的第一本書裡面有句話:「不去想也不想想。」
我沒有寫出什麼精彩作品,也沒有花到什麼錢,連泰姬瑪哈陵都沒有去。
但是我的身體變好了,精神變好了,心情變好了,脾氣變好了。
當別人因為進入高齡產婦年紀而開始為生不出小孩、找不到男人、工作機會越來越少而煩惱緊張時,我覺得我的身體跟心理又回到25歲時的狀況了。
回台灣驗血報告出來,我的體重、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指數都是近半年來最低值,醫生看了很滿意。
「經醫學實驗證明,活得像馬旦,身體自然讚。」
因為這兩個月的do nothing and think nothing,我的身體逐漸恢復原本該有的功能。
==
也許我在事業與經濟上沒什麼成就,但至少是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者,至少我會在現實與理想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工作時我會認真工作,沒工作時我就什麼都不做。
於是我發現,我開始不愁找不到工作,也不愁離不開工作了。